3月23日上午,五塘镇乡村振兴发展慈善基金“保护文物 分享爱心 共享未来”博物馆(筹建)慈善捐赠活动在南宁市第四十五中学北校区举行。为了筹建五塘耕读大学博物馆,本次活动由兴宁区人民政府、南宁市慈善总会和广西知青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五塘镇人民政府等单位具体承办,采用“捐物 捐资”相结合的捐赠方式,以自愿为原则,以藏品合法为前提,充分体现捐赠者“关爱文博事业,奉献和谐社会”的主旨。
活动在一段展现乡村振兴主题的舞蹈中拉开序幕,南宁市民政局、南宁市慈善总会、兴宁区人民政府领导先后为活动致辞,呼吁更多人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在五塘镇镇长叶勇宣读慈善活动倡议书和文物档案征集倡议后,原五塘耕读大学师生代表发言,表达了他们的知青情怀及对五塘耕读大学博物馆早日建成开馆的期盼。
▲南宁市民政局、南宁市慈善总会领导致辞。本文图片均由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李慧子摄
南宁市慈善总会表示,兴宁区在推动慈善事业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五塘镇通过依托社会工作服务站,设立了五塘镇乡村振兴发展慈善基金,以五塘耕读大学博物馆(筹建)项目为募捐主题之一,助力农耕文明传承发展,促进文物保护。
活动现场,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踊跃捐款,传递温情。南宁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做好爱心捐款的接收工作,保障资金管理规范。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注意到,这些捐赠者中有不少曾就读于五塘耕读大学的学生,经过近60年的岁月,曾经的翩翩少年虽已白发苍苍,但他们对曾经在这里半农半读的时光仍十分怀念。
▲爱心人士向募捐箱中投递善款。
75岁的刘达宁曾就读于五塘耕读大学园林系,“农忙时种田,农闲时读书”是他对青春的回忆。“今天我还带着另一位老同学的捐款一起来了,我们对学校有很深的感情,因为这里有我们的青春。”
据悉,五塘耕读大学旧址是南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3月,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到五塘耕读大学(五塘实验区)视察工作,当场挥毫题写校名“五塘耕读大学”。虽然创办时间仅有两年多,但其作为当年全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开路先锋,为各行各业培育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这里孕育出独特的“耕读五塘”文化。
▲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五塘耕读大学旧址(校舍)。
记者从五塘镇政府了解到,五塘耕读大学博物馆(筹建)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目前已经收到包括校徽、学生证、毕业证及教材等238件宝贵的历史资料,预计2024年内能够建成开馆,未来还将把五塘耕读大学博物馆拓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研学教育基地。五塘镇副镇长表示,“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博物馆的筹建工作把当年的历史转化为现代农业学习的榜样,并且有机地结合起来,打造成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项目。”
本次活动还结合乡村特色,创新“圩日捐”的趣味方式,召集爱心市民来参与活动。义卖活动中集结了包括五塘大米在内的特色农产品,商家们将义卖所得钱款捐赠给五塘镇乡村振兴发展慈善基金。
近年来,南宁市慈善总会先后组织实施了“慈善助力乡村振兴”、慈善义卖等重点项目93个,通过开展特色鲜明的慈善活动,激发社会各界关心慈善、支持慈善、参与慈善。
▲慈善活动倡议书。
据统计,截至3月24日中午12时,五塘镇乡村振兴发展慈善基金接收到捐款共30.32万元。